找到相关内容2037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圆觉经管窥九~十

    故,妄有六根身相,于无生中,虚妄有生,故曰妄有。」「六根四大,中外合成者,身,是恨之总相;六根,是身之别相;因要对,故言六根。此四大二字,即指麈;上六根是四大所成,尘亦四大所成,故言四大,即也。中外(之)中字,即内也;内六根,外,根尘相对,合成十二处;由是识生其中,则成十八界。」「妄有缘气(于中积聚,似有缘相,假名为心)三句,指识心。妄有能缘之气分,于六根中积聚,但似有能缘之相,...

    何金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374090.html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㈦

    是故空中无色。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。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。乃至无意识界。 是故空中无色相 受想行识亦亡蠲 六根六识 三心三止透三关 白牛大车辚辚转 黄脸小儿跳跳钻 ...了,无色声香味触法,也没有了。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,这是识也都空了。心经就是谈空,谈般若真空。般若真空就是妙有,妙有非有也就是真空,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,真空也就是妙有,妙有也就是真空...

    宣化上人讲述

    |心经|非台颂解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1547162661.html
  • 阿弥陀佛圣号的含义

    世界生死,不随它转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希望大家念佛的时候要彻底摄心不乱,莫把作自心。”  我这样体会这段开示,佛与凡夫的差别只在一念——觉和迷。一念迷是凡夫,一念觉就是佛。迷是凡夫的代号,觉是佛的代号。古大德毫不掩饰地告诉我们:“前念迷是众生,后念觉就是佛。”佛与众生的差别,等于在反掌复掌之间。念佛要求一心不乱的含义,智瑜法师开示中明确告诉我们,追求享受就是生死流;一心不乱念佛就是涅槃流(涅...

    王信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53554009.html
  • 谈谈呵五欲

    的追求,这是呵五欲的目的。通过呵五欲以利禅定,从世间达至出世间。 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,追求着色声香味触法这,互相勾结缠绕化解不开,从而受制于此执著于此而不得解脱。比如眼睛要好看的,耳朵要好听的,鼻子要好闻的,舌头要好尝的,身体要好感触的,心情要舒畅的等等,这些都是五欲的具体表现。由于六根追求,执假为真而造下无边罪业,呵五欲之法则让我们时时明了此结之害,看破我们内在的主观障碍。进而...

    圆刚 圆礼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4855980.html
  • 一念心是身心世界的模具:达照法师

    的人生、命运、生活,设计来设计去,总离不开六根对。   我们如果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,就会知道,我们曾几何时对财色名利贪得无厌,又曾几何时流浪娑婆无依无靠,完全没有能力自我解脱。究其原因,全部都是六根跟勾结的结果。心中这个结永远在轮回中,暂时的解放、暂时的放下,过不了多久它依然还会生起来。   甚至有些用功修行的人,因为秉持着贪求名利财色的心来修行,以为通过修行就能获得原来世俗当中,他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身心世界|达照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14/03/102505325599.html
  • 安住何处

    ,住在功名权力里,而声色货利功名权力都在变异不停,那里能平安无事的安住?   人若能肯定自己,不被五欲的境界牵着鼻子走,心能安住,则天崩地裂又奈我何!   菩萨清凉月,常游毕竟空,看到月亮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禅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183339319.html
  • 放下什么?

    放下了,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?”   佛陀说:“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,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、识。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,再没有什么了,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。”   黑指婆罗门才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禅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233230389.html
  • 六根互用

      我们必须引导自己的六根,超越五欲的业恶,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。   佛教认为人生和宇宙之间的关系,是由六根、识、互相牵连而成。根,有生长的意思。六根,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等种能生起感觉的器官。,是动摇、污染的意思。,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种能污染身心,并且动摇变化的境界。识,是认识、了别的意思。识,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六根,和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星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1450222590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释恒‘恒顺众生’,意义何在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恒是以时间而论,长久不变之义,以空间而谈,不分国土,遍及无量三千,无有距离;顺是随顺度化,悲悯柔和之义。   发起恒顺众生之愿,非菩萨人不能克成,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(梵语auntpattika-dharma-ksanti),方得恒顺众生,不致有退堕之念。众生是愚痴的,是刚强难调难伏的,是随顺五欲的,是邪见不智的,是好辩的,是逞强的,是保护自己观念的,是我执与法执的,若非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335212068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,其差别何在?

    以佛法的启示,往往厌离心较强,所谓观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如冤家,因此,对五欲极为厌恶,隐居苦行居多,对弘法利生总是抱著随缘的态度,不会积极济世利生,悲心微薄,大多以独善其身为小乘行者的风貌。   大乘佛法很著重悲心济世的热诚,不但自利而且还要利人,乃至自觉又要觉他,如此兼善天下的悲愿,是大乘佛法的倾向;大乘佛法以度万行,不二法门,中道实相义谛为进修的道粮,大乘行者广修中观甚深义理,顿破无明惑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334512243.html